ZT 微信:非“硅谷制造”的科技神话 有腾讯无VC
微信:非“硅谷制造”的科技神话 有腾讯无VC
如果说微信诞生在美国硅谷,是由几个聪明的美国年轻人研发的一款手机社交应用软件,那么以其当前的风靡程度一定会受到硅谷VC的疯狂追逐。
我曾是美国加州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CEO,按照业内的标准来衡量,微信绝对是20年来我见过的最成功的高科技产品。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硅谷的VC恐怕都没有听说过微信。
在他们的印象中,很难想象中国这样一个“创新贫困区”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
而在我看来,微信绝对是我在中国这么多年以来,见证的最伟大、最成功的高科技创新,它完全可以与“硅谷制造”的Facebook、Twitter相提并论并与之竞争。
长久以来,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始终跟“创新”二字沾不上边儿。
中国那些耳熟能详、功成名就的互联网企业,往往都是借助“山寨”硅谷的企业而发展起来的。例如百度与Google,人人网与Facebook,微博与Twitter,优酷与Youtube……这些企业能够取得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更了解中国的网民,在“山寨”过程中作出些许调整,更符合国人的口味;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对相关外国企业在某些领域的准入限制也是这些国内企业成功的有力保障。
而微信的横空出世,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人们原有的印象。
借助腾讯的强大实力和广泛资源,微信自2011年1月上线以来,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发展。
从注册用户数量的角度来看,微信仅用14个月就突破了1亿,20个月便突破2亿,24个月就达到3亿。微信像病毒一样的蔓延速度远远超过了其祖辈QQ:QQ的用户规模达到这三个数字所花费的时间分别是37个月、54个月、61个月。与Facebook、Twitter相似,微信也依靠口碑得到了迅速的蔓延。
假如我下载了微信,我就会告诉身边的朋友并让他们也一同使用,这些朋友便会再告知他们的朋友,如此一来用户数量便呈现出指数增长。如今,我经常看到人们没有把手机听筒对着耳朵,而是单单对着手机话筒在讲话,不必惊讶,他们一定是在使用微信呢。
既然微信能够在中国发展得如火如荼,为何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却没人想到这个好主意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也咨询过我中美两国的朋友。我认为,中美两国在以下两方面的差异造成了这一结果:社交习惯以及通信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社交习惯方面,两国人民对于社交网络的需求是不同的。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60%的美国人使用Facebook或Twitter的目的在于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这种联系并不是指实时的沟通交流,而是经常在对方的页面、日志、相册上留言就足够了。
而中国人恐怕是我所知道的最喜爱聊天的民族了。
当然,爱聊天只是表象,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中国人是最重感情的,也是最愿意建立并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
想当年,腾讯借鉴了以色列人的ICQ(即时通讯的始祖)而研发出了QQ,其在中国的流行程度远远超出ICQ在世界范围内的认知度。而如今,微信比QQ更能满足人们通过聊天交流感情的需求。
微信介于电话与短信之间。它类似于短信,不需要通讯的双方同时参与,只需要在方便时给对方回复即可;它又很像电话,可以通过语音来交流而无需打字。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微信刚一问世就立即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它是最适合中国人用来聊天、交流的工具。
第二个差异则是关于两国通信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美国比较大的通信公司包括AT&T、Verizon、Sprint、T-Mobile以及Alltel,此外还有许多规模较小的移动通信运营商。由于竞争较为激烈,运营商都会推出各种优惠措施,例如同一家运营商之间通话免费,取消长途费、漫游费,当月套餐剩余时间和流量可以累积到下个月等等。
而在中国,由于手机通信市场长期被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两巨头垄断,其高昂的费用以及不合理的收费模式想必各位读者都有切身的体会。微信的出现,无疑给广大手机用户带来福音。
首先,在有Wifi无线网络覆盖的地方,使用微信是完全免费的,就如同在电脑上使用QQ、浏览网页一样。即便在没有Wifi而需要使用3G网的地方,其消耗的流量也极低。
微信后台运行的流量每个月不会超过3M,1M的流量可以发送约1000条文字信息,语音信息消耗的流量也只有1K/秒……微信甚至克服了长途(包括国际长途)、漫游等重重障碍。这与通过运营商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的费用相比,可谓是少之又少。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强调的是,微信的确是“中国制造”的一项伟大发明,它不仅抓住了中国人的特点、满足了中国人的需求,其实它背后蕴藏的科技也是十分先进的,这一点恐怕大部分用户都没有意识到。
想想看,微信要想实现这么多功能,肯定回避不了系统稳定性、GPS定位、海量数据存储、语音数据即时处理等诸多技术难题。数据存储方面,微信已有3亿注册用户,每个用户的基本信息、头像等数据的存储和调用耗资极大,据称每个月在服务器上的花销就达到1亿元。今后,随着微信业务的不断拓展,服务器的运营成本还将大幅提高。
此外,为了能够更快速地处理数据,微信采用的“大系统小做”的方式,不仅是各个模块要清晰,更是要在物理环境上分离部署。还有一点,微信一直在强调“灰度发布”,指的是由黑到白的一种过渡式发布——让一部分用户体验新的功能,另一部分继续用旧的功能,若用户对新功能反应较好,再逐渐把所有用户迁移到新功能上来。如此一来,便可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如上所述,微信在系统运营、维护、更新等方面开销巨大,那么它能否带来可观创收呢?
到目前为止,应该说微信还不具备一个成熟、有效的盈利模式。这与Facebook很相似,套用一句中国的俗语就是“只赚吆喝不赚钱”,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广告费模式并不适合微信。
当然,中国的企业都是很务实的,包括腾讯在内。归根结底,创收能力是衡量一款产品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也看到,微信在营销模式上进行了许多探索,包括二维码、漂流瓶、位置签名、开放平台、语音消息、公众平台等等。可以发现,商家在微信上主要是以“推送”的方式进行宣传,这与微博、主页等截然不同。通过“推送”,商家可以更有针对性、更主动地接触消费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微信一定会找到最适合的营销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微信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2012到2013的跨年夜,短信及电话已不再是送祝福的主角,取而代之的是微信、微博这些新兴社交工具。而2012年全年电信运营商的电话业务量比2011年下降了5%,短信量更是下降了20%。微信的出现已给移动、联通的大佬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未来中国的移动通信格局或许能够有所改变。
微信——作为一款土生土长、而非“硅谷制造”的高科技产品,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通讯方式,并将继续扩大其影响力,书写一段非“硅谷制造”的科技神话。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国制造”的科技创新的开端。或许有一天,硅谷的公司会推出一款山寨版的微信也说不定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