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即便是記者個人的 FB 貼文,都應視為新聞報導 ——評《美聯社》新版社交媒體指南 即便是記者個人的 FB 貼文,都應視為新聞報導 ——評《美聯社》新版社交媒體指南


追蹤橘報:

即便是記者個人的 FB 貼文,都應視為新聞報導 ——評《美聯社》新版社交媒體指南

於 2013-06-07 15:20:19 發布
關於作者
5 月 7 日,美聯社重新修訂了《美聯社員工社交媒體指南》,嚴禁員工在社交媒體上轉發未經證實的傳聞。
實際上,美聯社早在 2009 年 6 月就發布了社交媒體政策,承認公司支持員工將社交媒體作為一種個人和職業工具加以使用,但希望員工考慮自己的行為可能給美聯社帶來的影響。
在最早的指南中,一些基本原則已經確立,比如,禁止員工們發布「傳播謠言」的信息,員工不得在自我介紹中包含自己的政治背景,也不得張貼任何表達政治觀點或是在爭議性問題上採取立場的帖子。時任美聯社副總裁的 Kristin Gazlay 還特別說到,「觀察與意見之間存在​​巨大的差別」。還有,如果員工以任何方式使用了美聯社的工作網絡,他們必須表明自己為美聯社工作的身份;在其個人主頁上,披露有關美聯社內部運行的材料也是不被允許的。
  • 一連串錯誤讓美聯社正視:避免記者散佈未證實的傳言、轉貼時一定要加評論
此次對社交媒體政策的最新修訂並非事出無由。波士頓馬拉松賽爆炸事件發生後,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媒體幾乎以直播的方式對事件進行了播報,一些傳統媒體為了搶新聞,也在未經證實的情況下引用了社交媒體的信息。這在讓人們迅速了解事態進展的同時,也催生和傳播了​​眾多誤傳(misinformation),更不用說在剛剛過去的 4 月 23 日,美聯社的 Twitter 帳號被黑客攻擊,發布了(白宮爆炸)奧巴馬受傷的假消息。
因為這些新動態,美聯社社交媒體指南的最新修訂版要求記者要格外小心,「避免透過推文和帖子散佈未經證實的傳言」。
新規強調,在確保社交媒體信息的真實性之前,員工不得對相關信息進行轉發,即使其他記者或者新聞機構已經進行了相關報導。而當員工轉發經過證實的信息時,也要將該信息當作直接引語處理,並配上評論和來源。否則,「美聯社的聲望可能被用來支持那些或許是不正確的信息」。
「員工在轉發推特上的信息時,不應該看起來像你在表達對信息所涉事件的個人觀點。轉發而沒有評論,很容易被看成是一種你贊同原信息觀點的信號」,美聯社在新規中寫道。
在推特上的老用戶都知道,轉發並不等於同意。然而一條推文的意圖並不總是能夠同其效果相分離。美聯社警告說:「很多閱讀你的推文和轉推的用戶永遠不會去看你的推特自述。」
根據這份新規,美聯社員工在使用社交媒體上的信息作為新聞源前,必須要通過電話、電郵等方式與發布信息者取得直接聯繫,確定發布者的身份及其發布的信息是否真實。
新規還進一步指出:「儘管推特上顯示有些用戶的身份是經過驗證的,但推特自身的驗證程序也存在漏洞,因此我們仍需要親自去核實發布者的身份。」
員工應「避開轉發謠言和傳聞,但是,他們可以自由決定回復這種傳聞,以尋求更進一步的信息,只要他們小心避免不去重複可疑的報告」。
  •  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目擊者發言、上傳圖片,又該如何與他接觸?
這些小心翼翼的舉措的推出,背後是美聯社的這樣一種思考邏輯:它把員工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消息視為出版,就像通訊社發稿、電視部門直播,或是透過數位平台散發數字產品一樣。
這份新規尤其強調,對於那些有潛在危險性或者過於敏感的新聞,記者該如何在社交媒體上予以報導。
美聯社社交媒體編輯 Eric Carvin 和標準編輯(Standards Editor)Tom Kent 在解釋新規的博客上寫到:
「當出現了大屠殺、自然災害或是戰爭地區的突發事件,美聯社記者有必要調動他們的所有工具來獲取新聞,並在可能的情況下獲取圖像。在這種情勢下,我們總是要迅速行動。然而,如果有新聞價值的爆料來源、目擊者證明、業餘內容處於危險的或是各種敏感的情形,此時至為關鍵的是,我們要作出有關新聞採集的智慧的和道德的決定。」
新規鼓勵員工對在社交媒體上尋找可能的消息源採取「敏感和周到」的態度,因為那些消息源可能遭受了個人傷害和損失。「員工應該運用他們的新聞本能來判定,在考慮到消息源的困難處境的情況下,通過社交媒體進行採訪是否合適。」
關於美聯社的社交媒體政策,我最喜歡的是從前它在規定如何運用社交媒體採寫新聞時說的這樣一段話:「如果這些建議中的某一些聽上去不是很具體,那是因為相關決定必須依照個例來作出,而在作出決定時,需要調動你的新聞本能。你們中的許多人在面對面採訪或者電話採訪時都有很多運用這樣的本能的經驗 —— 你知道怎麼去和正陷入嚴重事態當中的人交談,讓他們和你交流時感覺更安心,更願意分享他們的故事,並在決定這樣做時更舒坦。你也清楚什麼才是合適的時間。」
  • 社交媒體並不只是一個蒐集消息的場所,也是一個討論新聞的空間
不止一家媒體的社交媒體政策都對記者施加了嚴格限制,似乎是在暗示說這些記者並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美聯社的政策卻反其道而行之,一副理解的口吻,意謂記者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只是有個指南在工作時會更清楚。
美聯社還有一點我也很推崇。它給記者的建議是「提供,而不是要求」。不是向當事人提出要求引用他的話,而是告訴當事人,「如果你有什麼想說的話,來找我」。換言之,說「我就在這,如果你想和我說話的話」,要遠比問「我能和你談談嗎?」,更有同理心和理解力。
當然,美聯社的新規也並非十全十美。比如這段:「美聯社員工必須意識到,他們表達的觀點可能破壞美聯社作為公正消息來源的聲譽。美聯社員工必須克制在任何公共論壇上就爭議性公共話題公佈他們的觀點,不得參與有組織的行動來支持某項運動或事業。」
個人以為,今天記者追求客觀性已全然不現實,上述的禁言令會使得記者很難檢視那些隱含的假設及偏見,並發掘背後的原因。美聯社所限制的,恰恰是使社交媒體變得如此有價值的對話。
社交媒體並不只是一個蒐集消息的場所,也是一個討論新聞的空間,可以分析新聞的影響,並試圖找出新聞背後可能的預設和偏見。當記者無法再做到客觀的時候,他所能做的只是盡可能地把獲取的信息以一種有用和詳實的方式呈現。而如果社交媒體政策阻止記者的對話,那麼記者也就喪失了反思的機會。
中國青年報》約稿,作者博客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