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郭岱君:每位學者看過蔣介石日記後都感震撼
郭岱君:每位學者看過蔣介石日記後都感震撼
新史記記者柯宇倩/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週年,自辛亥革命之後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蔣介石與蔣經國父子兩人都親身參與過。就在武昌起義紀念日兩天後,“兩蔣日記”所有權官司也告一段落,未來,“兩蔣日記”預料將發揮更大的歷史影響力。
胡佛藏真跡,中研院將出書
“兩蔣日記”官司原訂10月31日蔣中正124歲冥誕時宣判,10月12日蔣家第四代蔣友梅已先透過律師撤告,聲明稱雙方都認同“兩蔣日記” 為全體繼承人共同所有,因此沒有繼續訴訟的必要。
官司告一段落後,根據蔣友梅的訴求,9名蔣家日記繼承人將共同與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胡佛研究院重新簽約,當初促成“兩蔣日記”赴美的胡佛研究院研究員、前台灣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兼新聞秘書郭岱君在接受《新史記》採訪時表示,胡佛研究院目前並不清楚蔣家的情形,對於兩蔣日記涉及法律的部分,胡佛都不予評論。“法律上的事是蔣家內部的事,家族內部的共識是什麼,該如何處理,我們不清楚。”
蔣介石於1975年4月5日逝世後,將日記留給兒子蔣經國,1988年蔣經國病逝前,將蔣介石與自己的日記一併交給小兒子蔣孝勇保存;1996年蔣孝勇臨終前,再將兩部日記托給自己的妻子蔣方智怡保管。
多年來,許多學術單位極力爭取“兩蔣日記”,美國胡佛研究院更是花了18個月的時間與蔣方智怡接洽,最終讓“兩蔣日記”暫存在胡佛。2005年2月16日,蔣家與胡佛共同宣布,“兩蔣日記”由胡佛暫為保管50年,並將逐步公開蔣介石日記,如今這部日記已全數對外開放,每日吸引無數學者前往閱讀。
為什麼選擇胡佛研究院?郭岱君對《新史記》表示,當初蔣方智怡希望為“兩蔣日記”尋找一個合適的存放之處,這樣的地方必須有國際聲譽、有學術地位、公正客觀、專業、並且安全,胡佛研究院檔案館歷史悠久,擁有世界一流的專業設備,也有國際學術聲望,此外,蔣方智怡也希望胡佛重視兩蔣日記,讓日記發揮該有的歷史價值。在說動蔣方智怡將日記交予胡佛保管的過程中,許多郭岱君的朋友、長輩都曾給與協助,包括臺灣榮民總醫院院長彭芳谷,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彭院長曾參與治療蔣中正、蔣經國、及蔣孝勇,蔣孝勇生前抱病到中國大陸祭祖,就是有彭院長陪同。
蔣中正日記自2006年開始陸續開放,立刻引起中外學術界的重視, 但日記的所有權卻引發糾紛。蔣經國長孫女蔣友梅認為嬸嬸蔣方智怡不應自行將日記交由胡佛保管,因而在台北提告,確認“兩蔣日記”的所有權,台灣中研院出版蔣介石日記的計畫也因官司而停擺。如今官司告一段落,中研院可望在9位蔣家共同繼承人的授權下,從胡佛研究院取得蔣介石日記電子檔,預計2012年先出版一部分日記,全套日記則希望2、3年內出版完畢。
蔣介石一生勤於動筆,不但寫日記,許多演講稿也都是自己親自撰寫,未找人代筆。蔣介石日記共66冊之多,始於1917年,終於1972年,全部日記以毛筆寫成。郭岱君對《新史記》介紹,蔣介石日記開放後,到胡佛閱讀的學者有數百位,許多學者一來就是一年或數個月,這些學者來自中國大陸、台灣、日本、韓國、香港、美國、歐洲,另外也有媒體人員和一般民眾,蔣介石日記是胡佛最受歡迎的檔案。
根據蔣家的要求,閱讀蔣介石日記者只能抄寫,不能複印,因此至今還沒有一份出版品概括了完整的蔣介石日記,不過與蔣介石日記相關的著作已有不少問市,著有《找尋真實的蔣介石》等多部相關著作的歷史學家楊天石,是中國大陸第一位讀到蔣介石日記的學者。郭岱君對《新史記》指出,楊天石研究蔣介石已有2、30年的時間,其歷史、國學底子都相當深厚,眾人也很敬重他的研究精神與成果,其著作不但受到學界的重視,也得到一般讀者的歡迎。
學者讀日記感“震撼”
蔣介石日記開放後,許多學者來到胡佛研究院,原先對蔣介石評價各有不同的學者們,看完日記後都有相同的感覺:“震撼”。郭岱君對《新史記》表示,每位學者根據自己的研究主題和多年來的關注重點不同,在閱讀蔣介石日記時都有不同的期望,有人特別想看西安事變、有人想看抗戰,有的人想知道蔣介石與宋美齡的關係,每位學者閱讀蔣介石日記後,也都有不同的心得,但每位看過蔣介石日記後,都對郭岱君說,他們感到震撼。
郭岱君舉例,一位正在英國牛津大學做訪問學者的加拿大教授,出生北京,他過去曾聽岳父隱約談過一些蔣介石的事蹟,但總是欲言又止,只是鼓勵他多讀、多看、多思考。事隔15年後看到蔣介石日記,才知道為何當年岳父只能隱約透露,“原來他有太多想說卻又不能說的事!我的岳父15年前就為我鋪了到胡佛的路!”這位學者說。一位目前正在胡佛看檔案的學者也有許多感慨,他驚訝蔣介石的毛筆字這麼工整。也有學者很佩服蔣介石先生每天寫日記的堅持跟毅力。
而郭岱君自己感到最大的震撼之處,是在日記中深深顯示蔣介石的堅忍不拔,不畏艱難,堅持到最後的精神。從日本侵華開始一直到國共內戰的日記,都可感受到。就是這樣的精神,才能帶領中國贏得對日抗戰。過去,中國大陸媒體都認為蔣介石不抗日,但日記公開後,包括她自己在內,沒有一位學者認為蔣介石不抗戰,其實蔣介石不但主張抗戰,還積極備戰,並且在投入戰爭後反對和談,日記中諸如這種顛覆自己過去觀念的地方還有很多。
郭岱君介紹,蔣介石年輕時留日,對日本有相當瞭解,1928年濟南五三慘案後,日記每天的開頭都寫了“恥”或“雪恥”,一直到他過世,且整部日記蔣介石都稱日本人為“倭”,或“日倭”,可看出蔣介石對日本沒有好印象。
而蔣介石看似不抗日的態度,其實是因為他瞭解日本的實力。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隔天,亦即9月19日的日記中,蔣介石寫到:“昨晚倭寇無故攻擊我瀋陽兵工廠,內亂不止,天災匪禍,相逼而來,速我唯亡乎。”當時在南京的蔣介石還將宋美齡送到上海避難,但宋美齡到上海後很生氣,希望與蔣介石共度國難,因此自己跑回了南京,蔣介石在之後的日記中寫道,宋美齡令他寬慰。
另一方面,一些人認為應該不顧一切抵抗日本,但蔣介石認為應該隱忍,暫時不該抵抗,兩方很快有了爭論,在自知中國貧窮落後、實力不如日本,但不抵抗又愧對先祖的情況下,日記展露蔣介石矛盾的心情。蔣介石寫道:“日本三日可亡我”、“日本三月可亡我”、“中國軍隊有敗無勝”,但又指出:“聞瀋陽、長春、營口被倭寇強佔,心神不寧,如喪考妣。苟為吾祖吾宗之子孫,則不收回東北,永無人格矣!”、“以手造之國家,辛勞八年, 死傷部下三十餘萬,猶親生扶長之子,欲使一旦放棄,不能相見。經國赴俄不歸,民國扶持未長,皆欲使我一旦棄去”、“於國為不忠,於母為不孝,於子為不慈,自覺愧怍。”當時,蔣介石甚至擬好遺囑,認為了不起就一條命,就去打日本吧。
1931年孫科、胡漢民他們在廣州另立中央,12月15日蔣介石決定提出辭呈,第二度下野。當時其實國民黨大部分人,如胡適、蔡元培、汪精衛、陳布雷、傅斯年,也都認為無法與日本對抗,中國貧窮落後外,也因為軍閥割據。郭岱君說,蔣介石一生都無法統治中國大陸,頂多只有沿海幾省,此時蔣介石心裡想的是,軍閥盤據,各有所謀,不先剿共、滅匪,則不能御侮。不先平內,則不能攘外。蔣介石認為“中日必將一戰 ”,但“此次對日作戰,其關係不在戰斗之勝負,而在民族精神之消長,與夫國家人格之存亡......徒憑一時之興奮,不具長期的堅持,非與國無益,反速其亡。”
蔣介石日記原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