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阎延文∶“韩寒神话”的真正幕後推手请现身谢幕


阎延文∶“韩寒神话”的真正幕後推手请现身谢幕



阎延文,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编辑部副主任,文学博士,第二届中直青联委员、首都青年记协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茅盾文学研究会会员、北京市杂文学会会员。

“80後”作家韩寒最近卷入“代笔门”质疑,据报导他已就方舟子质疑涉嫌造谣向上海法院提起诉讼;而最近众多媒体更爆出大冷门——成都下岗女工赵幼兵指韩寒《三重门》,涉嫌抄袭其作品《家有贵子》。

事态发展至此已到极致,面对如此强烈的风暴漩涡,设身处地,谁都会感到不堪承受之重。我认为,当“韩寒代笔门”已转化成公众对文化造假的理性质询时,不应把压力都推给韩寒,而应走进韩寒神话的幕後,向十几年来真正制造“韩寒神话”的推手们追本溯源。

第一阶段∶谁打造了“韩寒牌”商业“彩票”?

韩寒的崛起,源于《萌芽》杂志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以韩寒品牌赚到第一桶金的不是路金波,而是上海作协下属杂志《萌芽》和中国作协直属的作家出版社。据韩寒《三重门》第一策划人、时任作家出版社社长张胜友介绍∶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作家社和《萌芽》是“战略夥伴”关系。七门不及格的“退学天才”韩寒,无疑是轰击教育体制的超级人弹。2003年9月,赚到第一桶金的张胜友,在向全国出版社负责人介绍畅销书经验时,以“新概念”畅销书为例介绍说∶“只要高考应试考试还存在一天,那麽跟高考有关的教育,就有市场。”“这就像赌博”, “它有一个满足广大读者的好奇心”,“作家出版社的这个新概念,那麽我先说它有一个彩票效益。” (中国网2003年9月)

看来,韩寒从一开始登上文坛,就被异化成了作家社的一张博弈彩票。应该说,这张“彩票”很赚钱。2000年《三重门》出版後,作家出版社一跃成为出版界大鳄∶该书责编袁敏一年获得80多万元奖金,而张胜友本人则在《三重门》出版的第二年,2001年升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2003年6月2日,《经济观察报》以《作家出版社社长张胜友∶“推手”在新旧之间》为题报导说∶被媒体称为转型中的“官与商”的张胜友,“要保持自己的位置和权力,经济与政治这两张牌,他都不能出错”。应该说,张胜友借韩寒为自己出了一张“官商双赢”的好牌,由作家社刻意打造的“韩寒牌”彩票巨大利益,使韩寒神话瞬间爆炸;而韩寒这个颇有天赋的文学少年,也从此蜕变成利益链条上使无数人升迁获利的商业彩票。

笔者认为,现在最该站出来回答质疑的,不只是韩寒,而应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组织者和评委们——那些应该为16岁负责的成年人,包括制造‘韩寒牌’商业彩票、赚到第一桶金的作家社原社长张胜友、新概念主办方《萌芽》杂志社以及《三重门》责编、现任《江南》主编袁敏,而不应把全部压力都推给当时年仅16岁的少年韩寒。

第二阶段,民意英雄和意见领袖∶文学彩票的政治商机。

近年来,随著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利益的再分配,民意诉求日趋强烈,社会呼唤民意英雄和公共知识份子,而新媒体也需要点击暴涨和人气拉升。於是,赚得第二桶金并盆满钵满的路金波,成为“韩寒神话”的接力制造者。他敏锐地看到了韩寒牌文化彩票的政治商机,把图书市场的彩票效益扩大到社会“公知”领域。

於是,我们看到了更吊诡的韩寒神话——一个文学青年刹那间被塑造成80後“意见领袖”、“公共知识份子”,获得千万粉丝、亿万点击。正如肖鹰教授所言∶仅有一个“. ”的韩寒博文,不仅被推荐著名商业网站首页,而且点击数超过200万。过分夸张的点击和无厘头狂欢状的粉丝团队,不仅侮辱了民众智商,仿佛中国线民集体脑残;更使中国网络点击的“含水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即便如此,“韩寒神话”仍未引起公众普遍质疑。究其原因,也许因为市场时代的中国大众,早已对广告、商标、彩票、绯闻等“怪胎化”文化炒作司空见惯。既然“百家讲坛”学者能一夜爆红、宣称1小时签售新书12000册,既然赵本山团队能独霸央视春晚20年,既然作协主席抄袭和文学奖违纪也屡见不鲜┅┅那麽,我们对“韩寒神话”为何不能一笑置之呢?

就这样,韩寒神话进入第二阶段,经历再度异化,作家韩寒从“文化彩票”被包装成“民意英雄”、80後意见领袖,而且顺风顺水,质疑者寥寥无几。

第三阶段,韩寒神话拐点∶从商业彩票到政治符号化。

然而,虽然人们用善意的容忍,面对文化市场的“政治商机”会心微笑,但从商业包装到政治包装,韩寒商标毕竟已经涂上了政治色彩。2010年,当韩寒以近90万票名列网络投票排名第二——超过美国总统奥巴马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後,在某些人眼中,“韩寒”作为“80後公共知识份子”的社会影响力,似乎已经具有了国际意义。於是,“韩寒神话”再度出现拐点,进入“政治符号化”阶段。这个拐点就是2011年底出世的所谓“韩三篇”。

在这三篇博文中,韩寒宣称“杀戮官员也杀戮民众”,似乎成为不要革命、不要民主、只为自己要自由的80後象徵人物和典型代表。其实,韩寒如何选择如何表述,都是他的自由——这毕竟只是三篇博文;但随後密集出现的针对“韩三篇”的集束团队式热辣吹捧,以及《环球时报》等媒体的高调肯定,却将韩寒推向了风口浪尖,北大教授张颐武甚至称颂韩寒终於‘化蛹为蝶’。


也许,正如当年使作家社成为出版大鳄、使策划者升迁吸金的彩票效益一样,被赞为“化蛹为蝶”的韩寒,再度成了某些人的政绩,“被代表”成了“改造好的80後”标签。麦田曾质疑“人造韩寒”。其实,韩寒是否“人造”并不重要;而至关重要的是,网络民意不可“人造”。

我以为,韩寒事件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和孔庆东“三妈事件”一样,触动了中国社会的容忍底线。人们可以容忍“文化彩票”,可以容忍商业网站的点击量含水,可以容忍图书团队的粉丝包装;但不能容忍政治符号化、不能容忍“人造公知”和“人造民意”。

这是一个比任何时代都更需要倾听民意、调和社会关系的时代。网络成为底层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最近成gong举行的乌坎选举,正印证了底层民众对民主的渴求和敬畏。网络治理不需要封堵,更不能拉队伍、抢眼球、制造热点引领潮流,而应敞开胸怀面对真实民意,真心实意地关注和倾听。

有人说“人造韩寒”是一场闹剧,也有人说这是天才少年的悲剧。但无论闹剧、悲剧、丑剧还是黑色幽默剧,幕後总比前台更精彩。现在,该是十几年来一批批制造“韩寒神话”的幕後导演和推手们,真正现身向公众谢幕的时候了。不应把所有压力,都推给16岁或30岁的韩寒。而三十而立的韩寒,则应自觉摘下十几年来强加给自己的重重光环,回归真实自我,哪怕这真实并不完美。

2012年2月7日 凤凰博报

原载∶凤凰网http://sc.city.ifeng.com/bobao/detail_2012_02/07/149054_0.shtml

2012-02-07

http://www.caochangqing.com (转载请指明出处)

评论

热门博文